“很难想象,这个已稳产150方/天、高峰产量300方/天的油田在半年前还是个日产量十几方、几乎要被判‘死刑’的老大难油田!”7月3日,值班监督张庆武将一瓶新采出的油样递给记者,不无得意地笑着说。从被判“死刑”到“起死回生”,歧口18-2油田是渤海挖潜“中低渗、薄储层、小储量”过程中“啃”下的一根“硬骨头”。 歧口18-2油田属于被断层切割的复杂断块油田,单薄、低渗的储层埋藏在2500米深的地下,要想准确找到它,就像在高空中的飞机上发现一条乡间小路那样难。由于地震资料不能对复杂的储层分布进行有效描述,五口生产井都没有打在“点儿”上,油田投产后产能迅速下降,产量跌至14方/天,入不敷出,濒临关停的困境。 为了救活油田,大家想了很多办法,还曾“病急乱投医”地向技术更先进、经验更丰富的外国公司求援。外国公司试图通过重新定位调整井打开局面,但终因“油田贫乏、油层复杂”铩羽而归。歧口18-2油田面临着作为“废弃油田”载入历史的命运。 “难道真要成为不光彩的‘废弃油田’?”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陈明一拍桌子,“我们就是硬着头皮自己干,也一定要救活它!”要甩掉不光彩的“第一”,“油藏引领”是关键。科研人员在新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地下断层情况,用更精细的油藏描述确定储层情况,重新定位1口滚动开发井和3口调整井的井位。 要保证投资有效回收,调整井钻井技术要过“质量关”、“效益关”。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储层保护研究,采取了井壁加固技术和防水锁技术等新技术应对井下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同时优化固井材料,更换水基钻完井液,避免储层污染。为了降低钻井成本,技术人员还根据油田的实际情况优化井身结构,积极与油藏研究人员进行沟通,力求打造“物美价廉”的钻井方案。 要实现新井顺利投产,精细管理是保障。为保证及时投产,一线员工在生产流程改造调试等方面进行了充分准备,顺利实现了“完钻当天即投产”。为保证平稳生产,作业区还安排专人对每一口调整井动态进行监控,保证新井能够安全、平稳地进行生产。 2011年7月底,歧口18-2油田4口调整井顺利投产,三个月累计产量1.83万立方米,顺利收回了1口调整井的投资。同时,老油田“起死回生”带来的钻井技术创新、油藏研究经验已经逐步应用到渤海其他中低渗、中深层油田的调整井作业中,为渤海老油田挖潜作出了新的贡献. |
深挖潜攻破难题 老油田增产十倍
2012-7-20 21:02:27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加拿大主要反对党在中海油接管一事上尚未作出决定
下一篇:产学研相结合,关键在“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