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下称湛江分公司)生产部公布上半年修井作业情况。截至6月30日,生产部已经完成修井作业39次,其中,大修作业10井次。 据测算,修井作业有望为湛江分公司全年增油24.89万立方米。大修井的平均周期从过去的一个多月缩短到两周左右。生产部作业经理田艺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作业过程中管理方式的创新。 “过去一般是油藏专业提出需求,工艺专业研究方案,作业部门负责现场实施。现在,有问题大家一块儿讨论,专业之间的分隔被打破。专业之间不再是以前的‘接力队’管理模式,而是一个‘篮球队’的运作形式,这样一来,办事效率大幅提高。”作业主管宋立志说。 为了更好攻克修井作业中的技术难题,生产部要求油藏、工艺和作业的管理实现一体化。根据待修井的不同井况,生产部以“三优先”的原则来确定井下作业的先后顺序,即产量高的优先、工艺简单的优先、费用低的优先,从而确保问题井尽快复产增产。 针对现场作业,生产部采用“小项目、大支持”的管理思路。一旦遇到问题,各方协同进行技术攻关。经过春节期间的连续奋战,今年2月10日,文昌8-3-A2h井启泵生产,该井含水率由78%持续降至3.6%,比作业前日增油约80立方米,该井的找水控水作业取得成功。“此次成功是油藏、作业、工艺一体化的又一次完美结合。”油藏高级主管杨山说。 涠洲12-1-B10井结垢严重,井况特别复杂。2010年7月作业的时候,两次震断钻具后停产。为使该井尽快复产,生产部领导提出联合技术攻关的管理思路,集中协调技术资源,多次优化作业方案。经过精细的现场施工,修井作业人员提前10天出色地完成了打捞作业,节省费用约100万元。今年4月6日,涠洲12-1-B10井启泵生产,至6月30日地面测试每天产油100多立方米。据了解,涠洲12-1油田还有10口类似的修井任务,生产部打算在今后的作业中突破大修井的技术瓶颈,进一步释放此类井的产能。 从2011年的修井时效分析中,生产部发现拖轮运力紧张也是制约修井效率的瓶颈之一。为此,湛江分公司生产部尝试将修井材料前移,不仅能避开本地运力紧张的情况,也大大缩短了运输距离! |
“接力队”变“篮球队”修井好又快
2012-7-20 21:04:25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加拿大主要反对党在中海油接管一事上尚未作出决定
下一篇:产学研相结合,关键在“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