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供油销量上涨难挡
2012-8-16 19:03:28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航运市场一片颓势的劣境下,中国保税船供油市场何能技压群雄,保持快速增长?在供油商大举入市情况下,中国船供油市场竞争格局又将何去何从。
“我们目前已有5艘800吨级供油船正在建造中,未来还将根据业务扩张情况酌情增添船舶。”上海通银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上海通银)总经理许来山向记者表示。 上半年,航运业可谓一片哀嚎。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从去年10月的2100点高位拦腰斩断,一度甚至跌至662点,创下26年来最低水平,8月6日BDI报843点。根据上海航运交易所数据显示,上半年海岬型船、巴拿马型船、超灵便型船平均日租金分别为6533美元、8780美元和9902美元,较去年全年分别下降33%、37%和31%。与此同时,集装箱运输市场的表现也是哀声一片,由于燃油费用持续高企,马士基航运、东方海外、中远集运、中海集运和赫伯罗特等班轮公司已经数次提高集装箱海运费,其中包括燃油附加费和旺季附加费,借此来稀释燃油成本。 然而,在航运业的颓势下,中国船供油市场却显扩张之势。据ICIS C1从船供油商处获得的数据统计,上半年,中国保税船供油市场销量约为580万吨,同比上涨114万吨,涨幅24.5%。而同期,新加坡船供油消费量为2173.8万吨,同比涨幅仅2.72%;韩国船供油销量400万吨左右,同比下跌8%;香港地区船供油销量同比下跌近10%。 由此可见,上半年中国保税船供油销量增幅在亚洲地区鹤立鸡群,而这一成绩还是在上半年中国燃料油出口量整体不振的情况下取到的。根据海关数据显示, 1–5月,中国燃料油出口量为478.98万吨,同比下跌3%。 逆势增长的销量使得众多供油商闻风而动,纷纷拓展业务并订造新供油船。年初至今,以华东地区供油商为例,上海中燃船舶燃料供应有限公司订造3艘供油船,其中“中燃32”号为3700吨级国内最大型供油船;上海通银石化订造5艘800吨级供油船;上海鹏盾船舶燃料供应有限公司订造2艘1000吨级供油船;上海华亚船舶燃料供应有限公司订造 “重远燃供01”和“重远燃供02”2艘800吨级供油船。即将上市的上海龙宇燃油也计划利用上市募集资金中的2.65亿元投资订造4艘2000吨级供油船和3艘3000吨级供油船。 下游供油商纷纷入市造船,上游油品供应商自然也没闲着。据记者了解,中燃远邦于去年8月开始租用埃克森美孚青衣油库所有重油库容,退租桂山油库10万方的重油库容;中石化香港于去年6月,将主要精力转向香港船供油市场,将泰山石化3万方保税库容转给中石化舟山。自此,中燃远邦和中石化香港在华南的燃料油复出口大量减少,同时,宁波舟山地区的复出口至韩国和新加坡的船供品质燃料油也在逐渐消失,大部分船供品质燃料油直接流向保税船供油市场,导致上半年中国燃料油复出口量大幅减少。根据ICIS C1的数据统计, 1–5月,中国燃料油复出口量仅为4万~5万吨左右,约占1-5月份燃料油出口量的1%,较去年同期减少近20个百分点。 为何在BDI连创新低,航运市场一片颓势的大环境下,中国保税船供油市场仍能技压群雄,保持如此快速增长?在船供油贸易商大举入市情况下,中国船供油市场竞争格局又将何去何从?
货量支撑刚需增长 支撑中国船供油市场逆势增长的首要因素是外贸货量和港口吞吐量的持续增长。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显示, 上半年,中国外贸货物吞吐量为15565万吨,同比增长13.74%;集装箱吞吐量为8459.05万TEU,同比上涨8.87%。 以典型港口来看,华东地区的上海港上半年实现货物吞吐量32016万吨,同比增长4.9%,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588.35万TEU,同比增长3.7%;宁波-舟山港实现货物吞吐量37431万吨,同比增长7.1%,实现集装箱吞吐量800.1万TEU,同比增长11.7%。北方地区的天津港实现货物吞吐量23141万吨,同比增长6%,实现集装箱吞吐量585.89万TEU,同比增长5.4%;唐山港实现货物吞吐量17444万吨,同比增长18.8%,实现集装箱吞吐量585.89万TEU,同比增长5.4%;日照港实现货物吞吐量14421万吨,同比增长10.1%。华南地区的深圳港实现货物吞吐量11154万吨,同比增长5.1%,实现集装箱吞吐量1087.7万TEU,同比增长2.1%。 另外根据海关总署数据,上半年,中国铁矿砂和粮食进口分别为36620万吨和363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9.7%和42.0%;原油进口量约为14007万吨,同比增长约11%。 由上可见,中国出口集装箱以及大宗散货进口量整体仍处于增长过程中,这从根本上构成了对中国保税油市场销量的支撑。 有中字头保税船供油商向本刊记者表示,以铁矿石卸货港为主的山东市场,实际保税油月度消费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30%;而以集装箱装卸港为主的宁波-舟山港,其船供油销量也增长近19%。 “现在航运市场行情不好,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运力过剩引起的,货物的贸易量赶不上运力的增长,而并非是货量的下降,因此船供油市场的销售总量并不会随着航企业绩的下降而下降。”一位船供油贸易商表示。另据克拉克松截至6月份的数据显示,全球船队总规模接近6.5亿载重吨,同比增长14%,但是干散货贸易同比增长仅4%,甚至低于去年6%的增长率。
价格优势揽获需求 支撑中国船供油市场逆势增长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随着船供油贸易商加速布局所导致的中国船供油市场竞争的不断白热化。 2006年中燃在保税船供油领域的垄断被打破后,2009年,国家四部委下发《关于发展连锁经营做好保税油市场供应的通知》,放开了之前对保税油经营范围的严格限定。政策公布后,5家保税油供应企业纷纷在中国各港口构建自己的营销网络,开展连锁经营,竞争格局趋向白热化。以中石化系为例,中石化中海在政策推出后不久就采用加快原有油库等基础设施改造,同时租赁外部现有保税油库的“两条腿”走路办法,将保税油供应网点迅速覆盖广州、深圳、青岛、日照、大连和天津等南北各主要港口;中石化舟山也将供应网点扩张至宁波港和上海港。 上半年,各供油商的竞争更加激化。中石化舟山新设日照、福州保税船供油供应点,并相继开启曹妃甸港、京唐港、黄骅港和惠州港的转关供油业务,船供油布点逐渐细化。而继去年10月中石化舟山进驻青岛港之后,中长燃也于今年6月底正式介入青岛保税船供油业务。至此,截至6月底,中燃和中石化舟山已在全国各个主要港口布局基本完成,中长燃、中石化中海在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等终端需求大港均占据一定份额。除此之外,华南船供油巨头光汇石油也在逐渐北上,2009年和2010年,光汇石油分别在大连和舟山兴建总储量约800万立方米和500万立方米的石油产品仓储设施。 在各船供油商争相布点、市场竞争逐步白热化的过程中,残酷的价格战也一并打响。某中字头华东船供油商向记者表示:“现在800吨以上的询单就会引发市场低价争抢,有时候供油商会直接降低10美元/吨的水平抢单,竞争十分激烈”。 残酷的价格战使得中国船供油市场的价格与周边市场相比,显得十分诱人。上半年,长三角保税船供油均价仅比新加坡船供油均价高18美元/吨左右,渤海湾则高于韩国市场8.8美元/吨。“在竞争激烈时,一些成交价甚至低于新加坡的价格。”上述供油商称,“两地市场的价差分别维持在20美元/吨和10美元/吨以上水平才是健康的,目前中国船供油价已是过度竞争。” 中国船供油市场的低价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使周边亚洲市场对船供油的需求不断向中国分流。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上半年中国保税油市场消费量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周边保税市场的船供油销量。”以新加坡市场为例,据新加坡MPA数据显示,上半年,新加坡船供油消费量为2173.8万吨,同比仅上涨2.72%,而2009年航运市场低迷期间,其年供油量且同比上涨4.15%。 因受到上海、广州和深圳市场的分流,今年香港的船供油销量为315.5万吨,较去年减少近10%。一位香港船供油商表示:“内地市场对我们的影响很大,由于其价格更低,我们很多船东客户都被内地供油商抢走了。” 本身成本就高的日本和韩国市场也遭到了相同的境遇,据ICSI C1的历史数据显示,上海地区上半年的船供油均价为707.3美元/吨,而韩国和日本的IFO380CST均价分别为712.7美元/吨和731.1美元/吨。对于以集装箱和客运为主的中日韩航线来讲,需求分流效果较为明显。韩国市场,除了Hyundai无意争夺船供油市场外, SK Energy、GS-Caltex和S-Oil均表示对中国保税船供油市场长期以来低价的担忧。 据ICIS C1统计显示,上半年韩国船供油销量在400万吨左右,同比下跌5%~10%;而日本船供油消费量在215万吨上下,同比小幅上涨约6万吨,涨幅仅2.7%。而去年3月日本正经历九级地震,船供油操作一度中断,船舶滞港情况严重,因此基数很低。 “除了硬性需求外,现在中日韩航线上的所有船舶几乎都在中国加油,我们已打算出售部分供油船给中国,以缩减自身规模,减少亏损。”一位韩国供油商无奈的表示。 此外,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航油)、中艺华海进出口有限公司(中艺华海)、上海龙宇燃油股份有限公司(龙宇燃油)、上海燃料有限公司(上海燃料)、 大连星源船舶燃料有限公司(大连星源)等五家企业已于去年向商务部递交保税船供油经营资质的申请,其中中航油、中艺华海、上海燃料三家国营企业已经通过了商务部的审批,目前就等海关和海事部门的审批,而龙宇燃油和大连星源则称有望成为第二批获得保税油经营资质的企业。 不过无论最终几家获得审批,中国保税船供油市场经营牌照有望再度开闸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业内人士也指出,随着中国保税船供油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竞争激烈程度加剧,价格下跌,中国保税船供油需求量将不断被激发,吸引更多的企业介入,从而使得价格和透明度与新加坡更为接近,吸引更多周边市场需求。 据ICIS C1内部人士表示,受多重利好因素影响,今年中国的保税船供油销售量可能达到1200万吨,如果增速保持,预计2016年该销售量可能超过2500万吨,约为新加坡去年船供油销售量的60%,再加上内贸船供油量,预计届时中国船供油总消费量将接近新加坡,这将极大撼动新加坡世界船供油中心的地位。
负重前行 虽然更具优势的价格吸引了周边市场的加油需求,不过供油商也对今年的保税船供油利润表现出明显的担忧情绪。据ICIS C1估价显示,上半年,中国保税船供油的即期利润为负值的交易日约占到38.5%。 对此有商家称,保税船供油商正尽量采取措施减少亏损,除了在新加坡进行纸货操作套期保值外,也开始有意识拉开与新加坡市场的价格差。不过这势必导致部分船供需求的流失,“现在燃油成本太高,如果价格不合适,船东宁愿绕行至新加坡或者远东加油”,业内人士称。 分析人士认为,上半年,主要保税船供油商的指标已经基本完成,下半年伊始,各供油商或将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保税船供油利润率上。不过随着时间进入年尾,对年度销量的指标压力将再度显现,届时中国保税船供油价格或将再度变成亚洲洼地,对其利润造成冲击。 除此之外,保税油业务的服务和油品质量也已经成为中国船供油商最重要、最核心的竞争方式。此前,导致国外船东不愿将船舶驶往中国港口加油的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价格因素外,主要还与中国保税油市场服务不周、油品质量不高、缺乏监管、信息闭塞等因素有关。 去年开始,在竞争的驱使下,中国许多供油商开始依托更为先进的水上供油船队,借助覆盖面更广的加油服务区域,为客户提前制定最为经济、便捷的供油方式,并有效控制经营成本;对客户在不同区域的供油请求迅速做出响应,更加及时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为了满足客户不同的油品补给需求,许多供油商开始为客户供应不同品种的船用燃料油,大幅度提高水上加油服务能力,并在加油作业的同时满足客户除燃料油外的其它多种补给服务要求。 尽管如此,中国供油商在服务能力和供油的多样性上与新加坡尚有很大差距。根据IMO新规, 1月起,全球船供油硫含量不得高于3.5%;8月1日开始,北美控排地区(ECA)船供油硫含量不得超过1%,这使得船东对油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上海港、宁波港还是深圳港目前均不具有低硫燃油的供应能力,而对于船东需求量较大的MFO500燃料油中国供油商没有供应能力。 相比之下,新加坡的供油品种非常周全,不管是MFO500以上,还是MFO100以下的燃料油都有供应,还有针对ECA地区的低硫燃料油。此外,新加坡还有一个统一的SS600供油标准体系,在油品质量上也是远胜中国。
供油船订单暴增 为了满足不断上升的市场需求以及提高供油服务质量,众多供油商纷纷开始订造新供油船。华东地区的上海中燃、上海通银、上海鹏盾和上海华亚在今年订造了总计12艘800~3700吨级供油船。 一位供油商向记者表示,“过去中国的供油船主要都是500吨级左右的江船,适航能力和供油效率都非常差,现在订造的基本都是1000吨级左右沿海型供油船,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开往不同的港口,大大增加了机动性和供油效率。”另一位供油商则表示;“现在客户对供油服务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供油船也必须随之升级,否则无法继续抢占市场。” “我们之前的业务主要在上海地区,目前正准备开拓南通和青岛的业务,这就势必需要订造新供油船。”许来山向记者表示。 不过有供油商也表示,订造新供油船也不全是因为业务量的增长。据了解,交通运输部在 《关于发布提前淘汰国内航行单壳油轮实施方案的公告》中明确提出自2015年1月1日起,600载重吨及以上不满足防污染双壳结构要求的国内航行油轮,不得载运重质货油在渤海海域、京杭运河航行、停泊和作业。这将迫使一大批不具备“双底双壳”的中小供油船逐渐退出船供油市场。“我们此时订船也是趁着目前船价低迷的有利时机,未雨绸缪,及早进行供油船的升级换代。”上述供油商表示。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船厂供油船价格的确已跌入谷底,一艘600吨级供油船目前造价仅为300多万元,大大低于高峰时期。上海外高桥船厂此前在接获6艘4300吨供油船订单时甚至有“人家开什么低价,我们就什么低价,就算送你一艘又何妨”的豪语。这对众多有订船需求的供油商来说无疑是天大的福音。 因此,不仅是中国的供油商,许多境外供油商也纷纷在中国订造供油船。4月份,香港创新在招商局重工订造的3艘3000吨级供油船下水;同月,上海外高桥船厂从新加坡Wilmar公司接获4+2艘4200吨级供油船订单;6月份,新加坡威敏船务在广新海工订造的6500吨级供油船交付。 |
|
|
运能过剩 价格战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江苏海泰船舶产品渐走欧洲市场
下一篇:MTN将为更多船舶提供全球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