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拥有18400公里海岸线的海洋资源大国,海域油气资源相当丰富,且目前的勘探率不高,海洋资源勘探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由此可见,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需求巨大。但同时,我国海洋装备自给率不高,深海油气开发技术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可以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直面巨大的挑战。
国家政策导向及市场需求。2006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将大型海洋装备列为重点发展产业,这不仅仅是国民经济的需要——海洋装备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陛,主要是由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集多门类技术于一体的行业,钻采、生产、处理、系泊及定位等众多系统进行集成,在国民经济116个部门中关联度达85%以上。在目前国际经济放缓和国内经济转型的状况下,海洋工程制造业的发展也会相应地带动船舶制造、机械加工、化工、能源、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在当今国际经济低迷中保持逆势增长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2010年,工信部下发的《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确定了海洋工程装备科研开发的重点领域,在发改委进行的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前期调研中,也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列为高端装备制造中重点发展和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海洋工程列为重点产业,这期间将在中国近海大陆架新建5000万吨原油产能,并建成投产2~3个深水油气田,据此估计未来五年国内将需要70多座平台和10艘FPSO。 天然发展优势及其瓶颈。由于金融危机效应加之欧洲次贷危机,国际经济复苏迹象迟迟未见,船舶市场冷淡。同时各地方政府希望地方产业朝多元化、高端化发展,中国不少船企和陆上重型装备企业开始涉足海洋装备制造业。这些企业本身具有多年工程机械制造研发的先天优势,相对于欧美、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国内劳动力资源丰富,使“中国制造”占据成本优势。这类企业较大一部分为国有企业,其组织架构紧密,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效率。 但这也会引发诸多问题。首先,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门槛较高,海工产品因为客户需求和使用条件的不同,不能搞批量化生产,要根据客户要求和装备工况要求进行“量身设计”。这其中海工产品的设计开发、产品研发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我国在海洋工程装备中还没有完全掌握自主设计开发的技术,很多高端设备仍然需要高价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进展。 目前,国内许多船企只是能够加工制造些通用船型,少数企业可以对工程船舶、海洋平台进行制造,但其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依赖欧美、韩日生产商提供。绝大多数企业没有生产高端海工产品的资历和经验。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在2010年中国国际海洋工程发展论坛上指出,目前国内已进入和计划进入海工领域的企业超过30家,相关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热情很高,但对海工装备市场知之甚少,有关方面有责任向其介绍市场行情。在造船能力已经过剩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再动员一些没有涉足过这一领域的企业进军海工装备市场是不可取的。同时,提醒承担投资风险和经济责任的投资者,在进入海工装备市场时必须冷静分析和谨慎决策。 技术发展趋势与产品订单分析。目前,由于我国缺乏海洋工程研发设计制造经验,海洋平台的主结构越来越多地采用高强钢材料,其加工制造难度逐渐加大(主要是焊接工艺),克服多种高强钢加工制造难题成为技术攻关的新课题。同时,对平台的可变载荷要求越来越高,平台主尺度越来越大,这主要是由于更大的物资需求和更大的钻采能力、存储能力及自持能力的需求,能够适应深海作业和适应低温海域作业。 相应的配套海工产品也需要符合逐渐苛刻的工况。例如,新一代的钻井设备就要符合更高难度的海床地质状况,工作效率更高。动力定位设备也要适应更恶劣海况,大功率的推进器能使平台长期保持位置不变。大功率绞车甚至要达到6000—7000hp以上。水下机器人、无线电通信、自动控制等多项高尖端技术集成不断得到突破及运用。 设计和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导致项目管理协调难度大、生产周期长、成本更高、售后服务响应慢,影响了中国的企业竞争力。反观国外,韩国几大造船公司抓住了超大型集装箱船市场和超大型LNG船市场的机遇,几乎垄断了这两大市场的所有订单。LNG船是国际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在全球LNG船建造市场上,现代、三星和大宇几乎包揽了全部大型LNG船订单,特别是20万立方米级以上的超大型LNG船订单,上述三家船厂在全球LNG船建造市场上的占有额已达80%以上。而我国仅有沪东船厂有制造LNG船的经验。 同时,新加坡吉宝船厂等公司在海洋平台制造上得到国际一致认可,订单量不断增加。目前,吉宝岸外与海事公司接获的订单总价值已经超过64亿美元。自2011年1O月以来,全球共签署34条深水钻井船新造订单,其中已确定的有l8艘,选择船16艘,韩国船厂取得其中的27条订单。欧洲与美国一直致力于研发设计,他们一直把持着一些海洋装备的核心技术,海洋平台和船舶设计公司均在设计标准规范和设计理念上引领世界海洋装备发展趋势。以LNG船来说,目前应用最广泛的MOSS独立球型、GTr薄膜型两种液仓型式,其设计均出自欧洲。 不仅强调技术设计,在高附加值船舶动力装备上,欧洲企业积极推动绿色高效理念,重视售后网络建设,在方便船舶装置修理的同时,赚足了售后的利润。中国船企造船方向亟需由散货船、集装箱船向LNG运输船、工程船以及海洋装备等高端产业“转调”,海洋工程装备研发技术上的“短板”一直是中国高附加值船舶发展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
中国海工装备市场现状与分析
2012-6-26 18:39:12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船企船东应“技术抱团”
下一篇:深水船舶市场未来5年将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