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运经济持续低迷。造船业的低迷令船厂无时无刻不盼望着多签订单,但在航运公司自身难保的前提下,却也是有心无力,不敢再下单买船。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航运市场分析部副主任张永峰分析:“航运业市场复苏还是要取决于大的经贸环境的改善以及航运市场供需关系的改观。从目前情况来看,未来2年航运市场形势依然严峻。”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2012年1月至5月,中国造船完工量225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0.1%,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83.4%;新承接船舶订单量95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7.3%,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71.7%;手持船舶订单量1343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7.0%,比2011年底手持订单下降10.4%,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85.3%。 50%造船厂将破产 回顾航运业与造船业昔日的繁荣与现在的凄凉,与此前的盲目扩张不无关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在其微博中表示,目前,造船业和运输业的日子开始难过,且出现了较严重的亏损和停产现象,并非偶然。一是前几年发展太疯了,产能严重过剩;二是它们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经济下行对其影响显著;三是深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四是中国经济可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下半场,其潜在需求也在下降。 由于海运市场低迷,一些航运公司提前将不赚钱的船舶进行报废处理。6月21日,宁波海运发布公告称,公司以2845.45万元的价格将“明州28”轮出售给浙江宏鹰拆船有限公司。5月30日,中海发展与专营拆船业务公司的荻港荻利订立买卖协议,以代价3254万元向其出售两架散货船作为废钢船。 在航运公司减少运力的前提下,造船厂也深受波及并陷入低谷。 现今,全球造船业界因订单量锐减而面临工作量不足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时隔8年,新造船价也下降到最低水平。5月底,Clarkson新造船价指数达到133.8p,相比去年末下降了5.1p(3.7%),环比下降0.4p,这是继2004年3月以来首次下降到最低水平。 根据ClarksonResearch,今年1-5月全球新造船订单量为670万CGT,同比减少50%,订单总额只有223亿美元,按年计算锐减47%,全球造船界面临订单量锐减及船价下降的双重危机。 在中国各造船大省船厂相继倒闭的情况下,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谭作钧认为,内地有50%的造船厂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破产。 航运业未来2年仍严峻 张永峰指出:“在市场萧条期,由于航运业的好坏和发展趋势,直接影响航运或货主企业的造船热情和需求方向,进而影响到船厂的订单数量和业务方向,对造船业的生存和转型发展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从近期的经济走势来看,造船业的复苏遥遥无期。 近期,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发布2012年《航运市场分析报告第二季度回顾及第三季度展望》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世界经济增长未达预期,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报告指出,今年第二季度,国际油价大幅回落,国际集装箱运输企业开始有所盈利,油轮运输企业亏损形势也有所改观,但是干散货运输企业遭遇严重的经营困境,亏损严重。 “目前航运业应该说是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尤其是干散货船舶处境尤其艰难。”张永峰表示,受欧洲经济衰退风险依然较强、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新兴经济体发展放缓影响,市场需求萎缩。航运市场又面临大量运力投放,运力严重供大于求,货主企业或航运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同时随着油价和航运企业其他生产成本上升的影响,航运企业运费收入大幅减少,普遍面临亏损。 他认为,造船市场复苏还是要取决于大的经贸环境的改善和航运市场供需关系的改观。从目前情况来看,未来2年航运市场形势依然严峻。 江苏省新接订单降六成 作为中国第一造船大省江苏,三大造船指标持续下降。根据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8日数据,被看做造船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江苏造船新接订单量今年前五个月同比下降尤为明显,达61.7%。 江苏是中国第一造船大省,成绩单也“亮红灯”。根据江苏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公布,今年1月至5月,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主要造船指标仍是中国第一,分别为183艘761.6万载重吨、72艘163.5万载重吨、968艘5024.4万载重吨,但同比下降10.1%、61.7%、28.9%。 “十一五”期间,中国船舶业高速发展,中国一跃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有专家认为,近年来中国造船业超理性发展,产业结构日益分散,研发热情受冷遇,外资门槛形同虚设,配套水平未能同步提高,技术创新力度不够,新业务拓展缓慢,船舶生产服务业务严重滞后,产品过于趋同,海外拓展没有实质性进展。“十二五”中国船舶业迎来结构调整期。根据规划,到2015年,中国船舶工业产业体系更为完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国际造船市场份额稳居世界前列,由世界造船大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 江苏的规划是,到2015年,全省船舶制造能力保持3000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手持船舶订单量保持全国市场份额35%以上,占世界市场的15%以上。全省船舶工业销售收入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力争超过3500亿元,出口总额超过400亿美元,做强三大远洋造船基地,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创建国家级船舶配套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内河船舶实现集聚发展。 |
船舶业“寒冬” 新造船价降至8年新低
2012-7-4 9:23:03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船企船东应“技术抱团”
下一篇:深水船舶市场未来5年将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