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十一五”期间,随着勘探投入的增加,对南海地质认识不断深化。南海北部构造特征和有利的继承发育坳陷,确定了北部深水区主力烃源岩是渐新世早期海陆过渡相煤系和海相泥岩,新构造期断裂活动强的单元油气易发生垂向运移,并在凹中隆构造圈闭中成藏。大胆尝试深水勘探,相继发现了珠江口、琼东南深水天然气田。
> “十二五”时期,随着中海油深水舰队逐步建成并投入使用,南海深水开发,特别是自主开发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南海北部深水区形成自主探勘与合作勘探同步走的局面。未来五到十年内,南海北部深水勘探重点是白云凹陷、南部隆起区、荔湾凹陷、陵水低凸起、松南低凸起、北礁凸起。 目前中海油的981打下的两口深井以及即将展开的第三口井的钻探,全部在白云凹陷区域,这个区域已经有了包括LW3-1 此时此刻,神州九号发射成功,蛟龙号下潜6671米成功后即将向7000米的目标发起冲击,深空与深海,中国人都在改写历史,突破自我。
南海深处难几许?
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报 发布时间:2012-06-15
6月7日,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刊发题为《中国国有油企成为南海的“旗帜”》的文章,对“海洋石油981”南海深水开钻发表评论。文章提出,“有时候石油企业跟随旗帜,有时候旗帜跟随它们,有时候油企自己就是旗帜。最近,中国国企中国海油在南海海域启动新的深水钻井平台,就让第三种场景成为现实。” 6月8日,由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保护国际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12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举行,“海洋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再次引发社会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大讨论。 两条仅相隔一天的消息,透露出令人深思的信息:中国海油已成为中国挺进深水的领军力量,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发展速度,令国人关注。 走在这条堪比“登月工程”的伟大征程上,我们必须回答这样的问题: 深水勘探究竟面临怎样的风险?未来还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个性”之难:无法照搬经验,勘探难度大 “‘981’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但向哪里开刀呢?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去找到这个点。”一位海油领导谈到“海洋石油981”时如是说。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深水勘探的几个关键性因素,如勘探理论、地质资料、深水钻井装备和专业团队等等,一个都不能少。其中,如果没有对南海深水地质规律的掌握,那么就绝不可能找到一批合适的探井位置,再通过打井找到大油气田。 与其他海域的深水勘探相比,南海的特殊性给研究人员出了个大难题。 第一个“拦路虎”就是南海深水复杂的地质问题。 总公司总地质师、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兼勘探部总经理朱伟林曾提出:大西洋两侧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伴随着大西洋的裂解过程而形成,在长期的勘探开发中发现了一些规律。与之相比,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从构造属性到成盆机制、从热体制到生烃条件、从沉积背景到储盖特征、从油气成藏机理到分布规律等诸多方面,虽存共性,但更多的表现出了明显差异;与相邻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陆架区相比,深水区也具有其特殊性。 这意味着,南海北部深水区的油气勘探虽然可以借鉴世界上其他深水区和南海北部陆架区成功经验,但没有可以照搬的模式。这就需要海油人自己去摸索,找到规律。 第二个“拦路虎”则是地球物理难题。 南海无风三尺浪,台风多、季风猛。人们熟知南海恶劣的海况,却很少知道南海深水海底状况的复杂性。 研究人员发现,南海北部深水区海底坡度较陡、地形崎岖、水道纵横、火山活动频繁,海底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复杂,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成像面临着一系列地球物理难题。 因此,与浅水相比,南海深水区地震资料可能存在中深层成像品质差、多次波干扰严重、构造畸变等问题。形象地说,就像是一张像素不够、曝光失常的“照片”,让人无法识得“庐山真面目”。 没有清晰可靠的地震资料,研究人员“难为无米之炊”,深水油气综合评价和高效勘探面临瓶颈。 “南海北部深水区既有独具特色的边缘海大陆边缘盆地的成盆—成烃一成藏等一系列复杂地质问题,又面临着特殊海底地貌条件下的地震采集、处理和成像等地球物理难题。”朱伟林说。 这些关键问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深水油气勘探的不确定性,从而加大了勘探风险。 “迟到”之难:还在“盲人摸象”,尚未“庖丁解牛” 188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数米深的海域,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探井诞生; 20世纪70年代, 国际石油公司展开了水深500米乃至超过500米的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活动; 21世纪初,世界深水油气勘探技术突破3000米,各大石油公司在北海、墨西哥湾等海域不断加强深水勘探开发力度,加快进军深海的步伐。 从钻井深度上来看,“海洋石油981”已经帮助中国追赶上了世界的脚步。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起步晚,南海深水前期勘探投入不足, 地质资料比较缺乏。 这种缺乏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与陆地相比,海洋油气勘探的钻探费用要高得多,深水区的钻探费用则更为高昂,如果租赁外国钻井船,一天的日费率就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金。 因此,深水油气勘探必须在尽可能少打井的前提下,通过充分研究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来找准位置,切实提高深水油气勘探的效率。 尽管通过分析国外公司在上世纪80、90年代留下的南海深水勘探资料,中国海油做出了白云凹陷存在大油气田的正确论断,并由此诞生了中国的第一个超深水油田——荔湾3-1,但整体看来,由于前期勘探投入有限,南海深水还不具备完备的地球物理资料。 “我们就像‘盲人摸象’,还远远未能全面认识南海深水,” 研究深水超过20年的勘探专家庞雄告诉记者,“相比之下,国外公司在世界其他的深水区域起步较早,积累了大量地震资料,有些已经非常了解。” 庖丁解牛之所以技惊四座,靠的是脑中有一张清晰详细的解剖图,对于中国南海深水而言,绘就这张至关重要的“解剖图”,还需要投入、需要时间。 安全之难:一直有准备,永远要加强 2010年4月20日,人类社会经历了痛彻心扉的“海洋之殇”。 英国石油公司(BP)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东南约84 千米的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量原油泄漏,11名工作人员丧生,事故对墨西哥湾沿岸的生态环境、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挺近深水,中国是否有能力保证安全? 作为世界深海勘探开发的后来者,中国海油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海洋石油981”首次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本质安全型水下防喷器系统,在紧急情况下可自动关闭井口,其安全系数大大提高,能有效防止类似墨西哥湾事故的发生。 但是,最大的风险是被忽视的隐患,最大的困难是被轻视的艰险。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安全永远不可能一劳永逸。 深水油气勘探领域经验丰富的美国,在墨西哥湾事故发生后更加重视深水作业安全,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实行更为严格的作业标准、强化深水钻井应急措施等。除此之外,美国政府还希望通过投资研发的手段,提升深水作业技术水平,确保深水作业的安全。 资料显示,2011年11月22日,美国能源部 (DOE)宣布资助了六个以减少超深水钻井风险和环境保护为目的的油气研发项目,总经费2640万美元,研发内容包括通过改进固井、连续管修井、流量控制等技术手段预防不可控的油流,通过水下机器人进行3D激光成像进行监测与检查,通过特殊管道间接测量多相流,建立更有效的全电动深水安全系统,以及海洋设施的优化设计等。 这些研究非常具体务实,其中一个项目就是美国能源部联合美研究院校,对北大西洋飓风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目的是增加对飓风严重程度的了解,并设计可替换的海洋作业系统。 南海海域台风活跃,对深水作业的安全构成了很大威胁。由于起步较晚,深水勘探规模较小,这一问题尚未能从政府层面整合资源进行研究,无论是研究投入还是深度都需要加强。 前期研究仍需加强,实践操作也要磨炼。 现在,“海洋石油981”大部分岗位都已经掌握在中方员工的手中。“设计建造的着力点就是要让我们在正常情况下完全能够驾驭‘981’,这一点我不担心,”“海洋石油981”工程项目组总经理林瑶生说,“但是,如果遇到了紧急情况,就需要现场人员当机立断,做出正确决策,对这支年轻的队伍而言是一个挑战。” 面对挑战的,不仅仅是以“海洋石油981”为旗舰的深水舰队。 针对海洋开发中的问题,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近日撰文指出,要转变单纯以开发、扩张、追求商业利益为目标的传统海洋文化观,树立科学发展、谋求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的海洋文化观。这从侧面体现出,政府和公众对海洋开发安全和环保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对于一直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中国海油而言,如何既规避深水勘探开发风险,又能加快挺进深海的步伐,将是一个永远值得重视的议题。 从陆地走向海洋、从一无所有到建成“海上大庆油田”、从落后百年到追赶差距,海油人筚路蓝缕,完成了无数“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壮举。 现在,我们仍面临着新的艰难和挑战。但我们相信,深海梦圆就在不远处。 |
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展望
2012-7-19 10:41:19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船企船东应“技术抱团”
下一篇:深水船舶市场未来5年将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