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转变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对于我国船舶工业来说,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包张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船舶企业要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有关要求,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提升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的研发设计建造水平,大力推进品牌建设,推动我国早日成为造船强国。 在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企业的品牌建设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企业的产品要得到市场认可,并引领行业发展,靠的是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和良好的品牌形象。而这,正是目前我国船企普遍欠缺的。“所建船舶的品质、企业的绿色制造能力以及船东的认可度等,都属于企业品牌的显著特征。一家有着强大实力和良好品牌形象的企业,不管竞争对手是谁、市场环境如何改变,总能保持强有力的‘吸金力’。”包张静表示,通常情况下,市场上同型船舶产品的报价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即便如此,多数船东依然会选择在报价相对高的船企订造新船。“这就是品牌的力量,也充分说明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基本道理。”包张静介绍,目前我国骨干船企在部分产品领域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品牌效应。如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在好望角型散货船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即使报价比竞争对手高,依然获得了不少船东的青睐。 “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国船舶工业当前发展情况,我认为,要改变船舶工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国内船企要以持续追求卓越品质、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为努力方向,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我国早日实现造船强国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包张静建议,国内船企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实力打造优势品牌产品,提升企业的市场影响力。一方面,要努力提升船舶设计建造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大新船型的研发力度,提高双高船舶产品和海工装备的占比。要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大力发展深海探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和专用设备。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的开发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装备综合试验、检测与鉴定能力,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突破豪华邮轮设计建造技术,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船舶国际竞争力,掌握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制造核心技术。不过,包张静认为,不是所有的船企都要盯着“高精尖”产品领域。多数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在现有基础上继续优化常规船型,形成品牌优势,扩大市场份额。 当前,新一轮工业技术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和发展。技术的变革、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都对船舶工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能否抓住这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弯道超车机遇,是我国船企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包张静表示,目前我国在高技术船舶的部分关键技术领域仍存在短板,海工装备自主品牌产品较少,船用动力装备主要依赖技术引进和许可证生产,自主品牌产品研发才刚刚起步。下一步,我国船企要加强主流船型的品牌化建设,着力提升产品的节能环保性能,为赢取更多订单提供有力支撑;在海工装备方面,要加强主流钻井平台、钻井船等装备的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形成品牌优势。 “在同等市场环境下,只有技术强、质量好、性能优的企业和产品才能吸引客户的眼球。因此,要想‘酒香吸引人’,船企必须通过精确的市场定位打造品牌产品,形成品牌优势,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话语权和定价权。‘用品牌说话’是我国船企向强者迈进的不二法门。”包张静说。 |
包张静:我国船舶工业要推进品牌建设,打造核心竞争力
2015-6-19 12:44:51 来源: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网信息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上一篇:2015年1~5月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下一篇:中船第十一所开展舟山船舶行业“机器换人”第一期调研活动